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1. 手机版
  2. |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网站首页 > 世界经济分析 > 世界金融大崩溃

世界金融大崩溃(五)

2016-04-17 20:10:01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阅读

  天主教的兴衰

生于0715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犹太人可以看作基督教的试验田。《旧约》中犹太人的历史全方位指向耶稣基督,也就是救世主。当犹太人流离失所过着困苦的生活,开始期盼上帝给他们应允的救世主,以无比荣耀英勇善战的君王形象出现,让他们拜服并将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没想到耶稣是木匠家的孩子,而且只是讲讲话治治病。后来人们又传闻他是神的儿子,期盼中的救世主,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当人们转向耶稣时,当时掌控犹太人社会秩序的祭司阶层法利赛人和撒度该人大为恐慌,因为耶稣直接斥责他们是毒蛇的种类,为了金钱将以色列民引向更深重的灾难。耶稣还在会堂中讲道,人们爱听耶稣讲,而不爱听法利赛人讲。当耶稣直接威胁到法利赛人的利益,法利赛人决计要将耶稣陷害处死。在耶稣被抓被打和在十字架上受难时,曾经跟随耶稣的门徒和民众(包括撒玛利亚人等外邦人)大都四散而去,行刑的士兵都鄙视耶稣连自己都救不了,还做救世主做犹太人的王?但三天后耶稣复活,门徒和信众这才真的看到救世主以及救世主拯救世人的方式。耶稣升天后,门徒们建立基督教会,冒死传播救世主来拯救生命的消息(福音)并且向世界扩散。在早期,门徒传福音的工作受到犹太人的迫害,后来又受到罗马皇帝下令实施的迫害。但是不管教会如何被迫害多少次面临夭折,最后仍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多次经历被摧毁的危险。一般来说,宗教依附于既有的当地经济生存,在人口众多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宗教获得发展和繁荣,不过一旦经济崩溃社会往往动荡,饥饿的人们无力供养宗教,导致宗教也随之崩溃。在早期,基督教发展也不例外。由于基督教被定为国教,成为国家政权的依附者,所以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基督教也受到重大打击。首先,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欧地区回到混乱蛮荒的状态。在经济崩溃和贫困、政治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当地基督教受到沉重打击。

 

 更重要的是,罗马帝国的社会模式同以色列族发展和衰败过程中的经济模式相同。罗马帝国在繁盛时期,积攒了大量的金银财宝,铸造黄金神像,修筑了各种大型公共设施,社会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从内在实力的角度,罗马帝国快速走向衰亡。罗马人喜欢偶像崇拜,社会中到处是偶像。与拜偶像相对的是人本主义思想泛滥,各种事物以人的需求为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想象树立各种偶像并深深崇拜。人本主义带来各种骄奢淫逸,包括巨大的男女混浴浴场,各种狂欢节,各种活动和政令支持滥交、妓女和同性恋,同时避孕技术日益发达。纵欲淫乱的结果是罗马人生育率持续下降,个体日益缺乏战斗能力。在罗马军团中,罗马自由人的人数比例日益减少,大量日耳曼雇佣兵充斥其中,少数罗马军团管辖广大疆域,导致控制力急剧下降。在经济层面,社会贫富分化极为严重,民众日益穷困。加上铅管自来水的原因,破坏罗马人的智力和生育率,整体智力越来越低下,随后东西罗马分裂各自为战。当野蛮民族入侵西罗马时,围困罗马城迫使罗马人交出大量黄金包括熔化金像,攻入罗马城后洗劫三天到处放火和掠夺,将罗马城变成废墟。之后东罗马帝国皇帝出兵远征,试图解救实质上成为野蛮人附庸的西罗马帝国,但是惨败,很快西罗马帝国彻底灭亡。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在随后的一个世纪内以刀和火的方式快速征服原罗马帝国的主要地区。在地域上,伊斯兰教占领从北非到小亚细亚再到中亚,西部占领欧洲利比亚半岛并持续压缩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在经济和文化上,控制罗马帝国的粮仓埃及,占据当时的基督教文化中心大马士革。伊斯兰教毁掉大马士革积存的大部分文化著作,仅有一小部分留下来,后来又辗转播回欧洲。在战争策略上,伊斯兰教实施海盗式侵略方式,通过控制地中海和占领南欧的部分沿海地区,对依赖地中海商业的欧洲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伊斯兰教不仅控制利比里亚半岛,还随时侵入欧洲腹地,抢劫金银并掳掠白人少女卖到伊斯兰教地区做奴隶。在伊斯兰教已经控制的地区,大量摧毁基督教会,屠杀无数不改信伊斯兰教的基督徒。在另外一些地区,基督教会虽然被允许生存,但是活动被限制在很狭窄的范围内。接着伊斯兰教对基督徒高额课税,从基督徒身上获取收入,本来属于基督教会的资金大量流向伊斯兰教统治者。

 

整个基督教社会风雨飘摇中,天主教在西罗马帝国的欧洲废墟上发芽。在基督教早期传教过程中,罗马帝国上层社会并不真正将基督教当回事,基督教更多在中下层传教。基督教高举上帝的旗帜推行基督的教导,反对拜偶像,推广一夫一妻制,提倡圣洁的生活。在中下层社会中,基督教会建立起一整套生活规范,即《旧约》中上帝颁布的律法系统经过一定程度简化。在基督教会控制的地区,教会民众的生育率更高、生活健康水平相对更高、物质相对更平均和富裕(相对非基督教同等阶层),因此相对寿命也更长。大量进入罗马帝国的野蛮人参加基督教会,通过学习更快融入文明社会。而且,随着野蛮人占据罗马军队的主体,加速罗马军队的基督教化。最后,在军队的作用下,罗马帝国停止对基督教迫害。在野蛮人对罗马的侵略中,罗马皇帝极为软弱,罗马教会的主教数次出面与野蛮人的首领对话,缓解野蛮人对罗马的侵略、掠夺和屠杀,尤其在哥特野蛮人攻陷罗马后,罗马教会积极斡旋才避免了传统破城之后对城市居民的灭绝式屠杀。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虽然罗马教会也遭受重创,但是教会通过自身的组织和救助系统顽强生存下来。罗马天主教脱离西罗马帝国皇帝的控制,开始教会的独立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基督教积极对外传教。很多基督教教士放弃大城市的良好生活条件,离开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孤身到日耳曼等野蛮人地区传教。这些教士不畏惧危险和死亡,在野蛮落后的地区长期过着艰苦生活。基督教的传教士不仅向当地民众宣扬教义,更是以教义为基础从根本上帮助当地人改善生活方式。由于当时野蛮人过着接近原始的生活,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些传教士往往又是孤身一人,改变野蛮人极为艰难,改变野蛮人的艰难程度可以说超出人的能力范围。但是,传教士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来,一步步改变野蛮人的落后面貌。一步步的意思是,改变不是以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的时间单位丈量,而是以一百年两百年,直到上千年的时间单位来计算。

 

传教士改变野蛮人的艰难程度可以与上帝拣选以色列民族的状况对比。读《圣经·旧约》就会看到,上帝在拣选雅各(以色列)时,给了以色列很多的智力和技能。以色列逃离家的时候身无分文,到远房叔叔那里放羊,放了二十年后,以色列有了两妻两妾(通过免费给叔叔放羊十四年换得),十二个儿子,一些仆人,还有一大群牛羊(在后六年中跟岳父(叔叔)实施放羊收益分成获得),以色列可以说是超级放羊能手。以色列的儿子约瑟样貌极其俊美、从小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教养、还有无与伦比的智慧,才从阶下囚变成埃及法老王的全权助理。这样的家族传承下来,经过繁衍壮大,自然有着超越一般民族的强大之处。即使这样,在以色列族出埃及后,上帝让以色列族在旷野中四十年,亲自反复整肃以色列人,最后才让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

 

在野蛮人地区,传教士需要身兼数职系统改变野蛮人的生活状况。改变野蛮人生活,需要通过几方面解决:1、树立基督信仰,野蛮人居住在苦寒之地,面对无常自然环境,随时面对令人恐惧的灵异鬼怪现象,随时面对死亡的恐惧。传教士以自己为榜样带领野蛮人信基督,克服死亡恐惧,抵挡各种鬼对人们的侵袭。2、建立教会,将野蛮人组织起来,以健康的方式生活。随着生活方式一点点改善,组织互助能力增强,社会形式逐渐成形。3、技术传播,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传播给当地民众。随着当地人逐渐改变的原始生活方式,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生活水平自然也得到提升。在传教过程中,传教士与教会建立联系,教会持续培训教士,为这些地方提供不断的传教士补充。经过几百年的培育,野蛮人开始向文明社会转变,以基督教会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成型。

 

大致到公元1000年,罗马教会控制的欧洲地区得到大力发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欧洲野蛮人军队和南部伊斯兰教的夹击下,中南欧经济和社会系统完全崩溃。罗马城基本成为废墟,其他城镇也遭受沉重打击。在哥特野蛮人攻陷罗马城后,基督徒也一片恐慌。奥古斯丁写出《上帝之城》,指出罗马之城陷落之后是上帝之城的兴起,坚固教会民众对神的信心。罗马教会虽然也因为社会经济崩溃而遭受重创,但同时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基督教会从三方面重新塑造西欧:一是重组崩溃后的南欧,以基督教会为枢纽,重建经济,促进人口增长;二是对原野蛮人地区传教已经见效,原野蛮人地区的发展和人口增加,也增加与南欧地区的经济交往,支持南欧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增强基督教会对整个西欧地区的影响力;三是教会保持对军队的影响力,在军事政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夹缝中生存。尤其是罗马教会与法兰克王国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法律、土地、税收等方面形成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既合作又冲突的复杂关系。

 

总体上,在教会的培育下,经过数百年的恢复与发展,西欧从罗马帝国灭亡的打击中逐渐恢复,社会逐渐安定和富裕。除了伊斯兰教仍然占据利比里亚半岛,并且在欧洲边缘地区实施抢劫、劫掠和贩卖人口之外,西欧整体安定。在法兰克王国的分裂和瓦解后,教会也取得对于整个社会的主导权。欧洲进入以天主教会为总体主导、地方武装为区域领导的封建社会。

 

天主教欧洲进入内在实力的快速提升期,类似于以色列族从旷野到士师时代。在后人喧嚣的言论中,将天主教主导西欧的时期称为黑暗时代。但实际上,这个时代是天主教欧洲真正的黄金时代。天主教掌控社会主导权,主要做几件事:1、高举基督旗帜,禁止拜偶像。这个举措提高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同时受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的猛烈抨击。2、倡导禁欲,推行一夫一妻制(禁止离婚),严厉压制各种淫邪,保障家庭稳定性,保障人口增长,提高孩子的教育质量,包括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智力成长等。这些举措得罪封建君主,尤其是罗马教皇禁止亨利八世离婚,引发英国的教会动荡以及1640年英国内战等一系列后果。后来英国主导世界,英国文化系统也不遗余力诋毁天主教,包括中世纪的社会状况。另外,现在的纵欲者、女权主义者和同性恋等群体更是非常痛恨当时的压抑时代。3、倡导简朴的生活,限制各种不必要消费。尤其是压制封建君主的势力,控制政权的各种消耗。这些举措虽然支持生产发展和平民富裕,民众的武力自卫能力也在持续提高。不过,封建君主的花费受到基督教会的制约,对此极为不满。后来,英法君主主导的舆论也不遗余力攻击这个时代。4、建立教士培训机构,将最优秀的人员培养成为教士并且派驻到各地郊区。对于各教区的平民,由于源源不断的高水平教士到各个郊区,持续帮助郊区民众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另外,在大马士革的基督教文化中心被伊斯兰教占领后,基督教的思想理论交流基本中断。罗马教会得不到来自于亚细亚教会的知识营养,只能在思想知识上另起炉灶。罗马教会从基础理论知识极为匮乏的状态,再建立基督教知识系统,其发展和积累缓慢而且艰辛,所以被后来的文化界认为当时愚昧落后。由于知识传播主要掌控在这些文人手中,因此后人的主要印象是当时文化落后,而不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简言之,真实的历史是,天主教欧洲在当时进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民众富裕、社会稳定、相互团结、武力增强、知识积累的持续上升期,而到后来,人们即使本人因为天主教而受益,但是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共同诋毁那个时代。

 

面对伊斯兰教的凶猛攻击,十字军东征拉开序幕。东征是罗马教会与伊斯兰教的第一次正面对抗,代表西欧力量的崛起,天主教羽翼初丰。罗马教会由彼得所建,并且使徒保罗后来也到罗马,因此一直享有很高地位,但是综合实力上无法与亚细亚教会相比。在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罗马教会的实际地位也随之下降,更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遭受重创。不过伊斯兰教兴起后,将繁荣的亚细亚和北非诸教会几乎全面摧毁,而且伊斯兰教对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征服压力日益增大,圣城耶路撒冷沦陷,东罗马帝国也面临生存危机。东罗马帝国向天主教请求支援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虽然当时罗马公教会(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正教会决裂,相互将对方逐出教会,但是面对危难中的基督教弟兄,罗马教皇发出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援助东罗马帝国。

 

十字军东征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征战都由君王发动,筹集资金和各种物资,指挥军队远征作战。以色列族从出埃及到迦南地,由万王之王的上帝直接指挥,上帝在旷野中还直接给以色列人最好的食物和甘泉,还通过摩西和约书亚组织训练以色列人,最后才进入迦南地。进迦南地后的士师时代,以色列族拥有自组织的军事力量,主要进行自保军事行为。以色列人主要以防守为主,熟悉地形,还知道敌人是谁,尽管如此,以色列人还随时面临威胁,希望上帝给他们君王,领导他们作战。而十字军东征则是教皇发出号召,要求基督徒远征去作战。教皇是文职,既不懂作战,又没有足够的后勤资源,也无法系统组织。而且天主教欧洲在发展的过程中,民众整体缺乏军事训练,大多数人除了面对伊斯兰教的小规模袭击和抢劫之外,并不了解伊斯兰教的军事实力。当教皇号召之后,不论教会、诸侯、还是民众,在非常盲目的情况下,凭着对于基督徒兄弟的热爱,积极参与到东征中。

 

十字军东征促进西欧君主的力量崛起。教皇发出号召后,西欧社会民情沸腾,不论诸侯贵族、教士、还是农民阶层,纷纷将家里储存的金银拿出来,积极支援东征。这些金银长期分散积存在社会各自阶层的家中,因为战争而开始汇集。首先行动起来的是一些平民,他们凭着热情组织十字军参与东征,但是经过长途跋涉、损失巨大后才达到君士坦丁堡。在东罗马皇帝的指派下,这些平民参与军队,与伊斯兰教军队主力战斗,很快消耗殆尽。这种自发行动表明,天主教欧洲民众的军事参与能力弱,无法抵御凶猛的伊斯兰教军队。1096年,以骑士为主的专业军队开始组建和出征,从穆斯林手中夺回耶路撒冷,是为第一次东征。面对伊斯兰教的后续进攻,教皇又数次号召东征。随着东征的延续,作战的任务主要集中在骑士阶层。各国君主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力,增加税收,扩大军队。当君主的战争作用得到显现,欧洲逐渐进入类似于以色列的王国时代。不过由于各国君主之间的矛盾,天主教皇在名义上仍然高于君主。这种情形类似于以色列国早期,虽然扫罗已经做王,但是仍然对先知撒母耳存在各种敬畏。

 

随着东征进程深入,西欧各君主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天主教会的主导权也受到严重削弱。伊斯兰教著名人物萨拉丁攻克耶路撒冷后,教皇号召十字军第三次东征。1189年,西欧三大力量联合出征,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王和英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一世在英国横征暴敛筹集资金,甚至将王冠抵押融资出征,在战争中奋勇当先,成为十字军东征中的楷模,也是欧洲骑士的杰出代表。然而皇帝在进军中途落马而亡,其军队并没有参与战争。法王与英王不和,随后法王也在途中撤军。狮心王理查孤军与萨拉丁大战,虽然在初期重创萨拉丁,而且长驱直入攻打耶路撒冷,但是由于后勤援助匮乏,理查的孤军无法持续进攻。而且,理查又听说法王准备与自己的弟弟约翰密谋对自己取而代之,理查只好与萨拉丁议和,紧急撤退,最后功亏一篑。随后,教皇发起第四次东征,目标是攻下埃及(粮仓)。但法王出兵后,在威尼斯共和国的利诱下,反而转向东罗马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掠夺屠杀并建立拉丁帝国。威尼斯虽属天主教,但并不受教皇控制,完全从私利出发趁第四次东征极大扩展自己的利益。所以第四次东征完全失控,既严重损害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威信,又为后来东罗马帝国灭亡埋下祸根。

 

在十字军东征后,大量教堂开始建造,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在跨度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后,欧洲本来藏于民间的金银大量溢出进入社会,产生显著的由金钱创造财富效应。另外,东征打通西欧与耶路撒冷的交通线,也让被伊斯兰教控制的思想知识流到西欧,这些思想知识与罗马教会知识碰撞和融合,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力。在不同地区,修道院/神学院等纷纷建立,推动西欧的思想知识升级,也成为今天欧洲主要大学的基础。例如,牛津大学衍生出剑桥大学,再延伸到北美殖民地的哈佛大学,进而产生耶鲁大学,这些大学早期都是神学院。

 

随着财富效应时间日久,天主教会产生极大的建设冲动,希望恢复到想象中的早期教会辉煌。随后,天主教会开始大兴土木,在梵蒂冈和各主教区建立辉煌的教堂。神学知识大发展和建设教堂促进的文化艺术繁荣,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重要标志。现在,不论欧美还是中国教科书,都将文艺复兴当作反天主教、反封建的重要时代,其实这是完全的扭曲,因为当时的复兴是天主教最为兴旺,从贵族到平民的基督教热情最为高涨的时期。例如,文艺复兴中艺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是虔诚的基督徒,都致力于从事基督教题材的艺术创作。其中米开朗基罗极为虔诚,被几位教皇趁机利用,长年累月劳作,米开朗基罗80岁高龄时教皇又任命他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米开朗基罗说,他不要工资,因为他是为荣耀上帝而工作,但是教皇必须完全授权,不得对整个设计和建造过程有任何干涉。

 

大教堂的建造极大推动西欧经济发展,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大教堂建设是建筑史上最为壮丽的一幕,是无与伦比的技术和艺术的有机完美融合。了解欧洲大教堂的人都知道,大教堂的建筑结构、工程力学、建筑美学、材料学、采光、声学等众多学科集成,并汇集音乐、绘画、雕塑、雕刻、钣金、玻璃等技术。大教堂既有整体宏大坚固,又有细节精雕细琢;既有外在美感,又有内在质量;既有各种实用功能,又能净化和慰藉人们的心灵。一个大教堂的建设动辄上百年多则数百年,大教堂在建设过程中,动用大量技术精湛的各类手工工匠共同高水平合作。大教堂的建设过程极大刺激欧洲的建筑和各类的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工业技术发展也促进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为欧洲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随着手工业技术发展以及建筑水平显著提升,加速欧洲的城市发展。欧洲城市以大教堂或者教堂为中心,实施系统规划和发展,并且修建高质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持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甚至改变整个欧洲的面貌。大教堂建筑耗费巨资,基本都用在城市,从资金上促进西欧城市化进程。

 

大教堂塑造了欧洲的经济形态。从12世纪开始的宗教热情,到15世纪的宗教狂热期,大封建主和教会共同推动大教堂和大修道院/神学院建设。随后小封建主和市镇民众支持中小教堂建设,大大小小的教堂遍布欧洲。在城市中,教堂起到中心作用,包括凝聚人心、政治讨论、知识传播、艺术熏陶、技术培育等。在大教堂的作用下,文艺复兴后城市与罗马帝国城市具有关键的不同。罗马帝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商业中心,主要依赖外部经济供血。当罗马帝国政权崩溃,商业交换减少,城市随之衰落或废弃。而文艺复兴后的城市发展,政治、军事和商业中心的作用较小,更多是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后者的自主价值创造能力更强,收入来源更广,让西欧城市的生存更具可持续性。今天,欧洲城市仍然以中小城市为主,延续文艺复兴之后总体格局,建筑风格与质量也基本延续当年的模式,只是因为人口更多、汽车普及、现代技术应用和经济模式改变,城市的部分功能有所改变。从经济模式上,欧洲现代手工业发达、中小企业遍布欧洲,奢侈品和各类文化产品产业发达,都是围绕教堂而形成的经济特点。

 

各地大教堂由于耗资过巨,导致天主教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虽然大教堂建设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繁荣,但是天主教作为出资的主体之一,因为缺钱而陷入困境。所罗门王在鼎盛时期,写出《旧约》中“箴言(智慧书)”和“传道书”等深刻影响人类进程的篇章,修建金碧辉煌的圣殿和自己的宫殿,而且聘用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监造。但表面辉煌的背后,所罗门耗尽大卫王和他两人共同积攒的金银财宝并且向以色列民大量收税,还在圣殿和宫殿建好后开始远离神,拜外族偶像,引发后来的以色列国分裂。在14-15世纪,主导西欧的天主教进入鼎盛期,比所罗门王鼎盛规模更大。天主教主导的神学、社会知识和实用技术极为丰富,比所罗门王的智慧更加全面。天主教开工建造众多大教堂,规模远远超过所罗门建的圣殿和宫殿。欧洲的大教堂是无与伦比的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知识和技术的结晶,设计建造大教堂的建筑师们,更是所罗门的主建筑师不可比拟。不过,天主教遇到与所罗门王类似的后遗症,而且由于教堂的规模过于巨大,后遗症也更无法解决。为了应付各个大教堂的开支,天主教耗尽了积蓄,但资金仍然远远不够。天主教想方设法从社会增加募捐,还大量融资,资金仍然差距很大。万般无奈,天主教想尽一切办法敛财,其中一项就是出卖赎罪券。这种情况如同所罗门王加大对民众剥削以及在宫殿建成后拜偶像,只不过罪行更加严重,因为赎罪券是典型的敌基督、悖逆上帝律法的行为。当天主教会号称买赎罪券的人能被免去罪的时候,教会内部参与和默认售卖赎罪券的人都犯了重罪,都要下地狱。可以说,天主教会为了建造荣耀上帝的教堂,通过赎罪券筹集资金,导致自己深陷罪中,深深玷污上帝的荣耀。

 

天主教建大教堂资金来源模式与以往的大型工程显著不同。以往的工程建设,主要靠政权的对外战争和对内征税保障。所罗门时期建造圣殿的规模小,金银财宝投入的密度极高,不存在资金问题,尽管如此,所罗门还加税支持圣殿和王宫的建设。在罗马帝国时代,帝国也进行大量的公共设施建设,如宽阔的大道和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大型斗兽场/竞技场、公共浴室等,这些设施建设规模巨大,但是总体费用不算很高。另外,兴建这些设施的资金来源于罗马军团对外征服和战胜而获得,资金收获量大、收益速度快,所以罗马帝国没有后续负担。而天主教的主要收益来源于自己的土地收入以及对民众收取的什一税。天主教虽然是大地主,西欧民众虽然多,随着欧洲的富裕缴纳的什一税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收益都是均衡收益,日常收益并不高。天主教虽然从影响力上超越各国君王,同时政权关系紧密,但是没有强制征税的权力。而且,由于社会中的金银数量有限,如果天主教增加从民众自愿募资,必然导致民众手中的资金减少,危害到封建君主从民众手中征税的利益。另外,由于天主教虽然从组织上属于等级制度,教皇作为最高领袖,统领不同级别的教职人员,但是在经济上,各大小教区的独立性强,自由度大,仅仅一小部分金银流入上级教区,到达罗马教廷手中的比例更少。所以,天主教实际上是在有限的经济能力基础上干远超出能力的大规模建设。

 

天主教建大教堂的结果成为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融资崩盘案,也意味着大规模房地产崩盘必然导致政权崩溃。11-12世纪,西欧开始兴起建大教堂时,当时的建设相对审慎,设计规模较小,样式相对简单,内部也较为朴素。随着时间推移,计划兴建教堂数量日益增大,单体教堂规模日趋增大,而且受拜占庭风格影响,内部装修装饰日益华丽,导致教堂建设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使金银在市面流通越来越多流转速度加快,也赶不上如此快速的建设规模增长。在中小郊区,民众主要用本地区教会的资金,加上民众的额外捐款建教堂。当地方经济好资金充裕时,教堂开工建设,在经济转差没钱时,教堂就停工,断断续续的施工,有的教堂建造时间达500年以上。这种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大教堂建设方式,只要社会力量还在,继续拿钱支持,就不存在融资崩盘。而圣保罗大教堂新大殿这样的超级工程,由教皇下令修建,仅仅100多年完工。罗马教廷的资金供应不上,自愿筹资的手段也用尽,最后只能到处推销赎罪券。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销售赎罪券本身并不是大不了的事,但是成为一个重要导火索。宗教改革力量趁机崛起,天主教失去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也就是天主教教权对欧洲的统领地位崩溃。天主教的融资崩盘案说明大规模房地产崩盘必然导致顶级权力崩溃。

 

随后,天主教的教权地位下降,欧洲君主之间的利益矛盾失控。欧洲内部不再以兄弟手足相待,而是为了各国君主的利益或者情绪各国各民族之间随时可反目成仇发动战争。天主教建大教堂和修道院/神学院之后,培育出来的各种思想知识、手工业技术发展以及大规模的系统协作能力,为增强君主的权力、支持君主之间的战争以及大规模战争升级,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而天主教和新教之争也成为欧洲君主政权权力争夺的筹码。西欧的政权与教权交织的战争,对今天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决定作用。

 

2016416

 

202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媒体转载请站内联系,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