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1. 手机版
  2. |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网站首页 > 世界经济分析 > 世界金融大崩溃

世界金融大崩溃(六)

2016-05-07 20:07:27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阅读

第二节   新教改革与欧洲战争开端

生于0715

 

 

在金钱面前,兄弟经常会反目成仇,自相残杀。在涉及到政权利益时,兄弟反目和仇杀不仅影响宫廷内部,还导致整个国家/民族的内战。在内战过程中,经常会引入外敌,加重社会灾难,导致外敌趁机入侵,甚至变成共同毁灭。

 

1517年开始,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的狂潮。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系统批判赎罪券的问题。《论纲》在不经意间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惊动天主教教廷。教廷将马丁路德逐出教门后,马丁路德另立教派——路德宗(信义宗),进而引发欧洲各地的宗教改革运动。神圣罗马帝国北部的诸侯纷纷支持马丁路德,并且相互结成联盟。随后,路德宗受到北欧封建君主的支持,迅速传到北欧等地区。

 

从马丁路德开始,天主教被描述成为黑暗势力的象征。在各种历史书中,马丁路德以正义的形象出现,通过引发宗教改革,打破天主教在欧洲的黑暗神权统治,成为欧洲发展和革新的重大转折点。实际上,马丁路德《论纲》本身的内容较为温和,属于天主教教士阶层进行内部讨论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个内部讨论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反响?历史书中经常描述的情况是,马丁路德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宗教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而实际上,支持马丁路德的主要力量是封建君主,如果没有封建君主的支持,马丁路德与教廷的争论仅仅限于少数教士之间,马丁路德作为教士之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撼动强大 的天主教,而且从德意志地区诸侯的反应上,北部国王和诸侯普遍支持马丁路德,而南部诸侯仍然支持天主教。

 

北部诸侯支持新教具有根本的利益动机。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并且在以《圣经》为唯一基础,强调“因信称义”之后,北部诸侯找到了借口。因为“因信称义”,新教可以同天主教完全分离,不再考虑天主教发展的传统,国王诸侯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将天主教描述为错误邪恶黑暗的一方,将新教当作民众得到救赎的新道路。而马丁路德本人受到北部诸侯的保护,自然会在态度上向诸侯倾斜。路德宗因此也强调顺服掌权者,即顺服诸侯,将教会置于诸侯之下,而不是像天主教一样力图凌驾于诸侯之上。所以,诸侯们将本地的天主教转成路德宗,等于从臣服于教会的地位变成教会的主导者。

 

更直接的动机来自于天主教的财产。经过中世纪的漫长过程,天主教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大的地主和财主。北部诸侯早就对这些财产垂涎三尺,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侵占。当德意志北部封建君主们支持路德宗之后,全面没收天主教的土地和财产;当地教会转为路德宗后,当地民众缴纳的什一税全部存在本地教会名下,不用再缴纳一部分钱到罗马教廷。不论存到新教的钱,还是少向罗马教会交的钱,最后都归于封建君主们。所以,在重大利益的驱动下,北部君主积极支持路德宗。随后,封建君主们在路德宗的共同旗帜下,建立施马尔卡尔登军事联盟,防范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天主教)的进攻,保护共同的利益。而且,这个联盟积极吸纳新盟员,随时准备扩张在德意志内部的力量,甚至铲除皇帝。

 

北欧和英国的国王们同样以人民的名义抢夺天主教财产。在整个欧洲,不论在北欧还是英国,天主教一样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当路德宗传到北欧诸国,各国国王立即行动,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没收教会的土地和财产,并且限制教会的权利。英国也如法炮制,且变本加厉。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本身荒淫无度,因为离婚问题与罗马天主教廷产生冲突。亨利八世强迫英国的天主教会改宗为英国国教,自命为英国国教元首,实施政教合一的集权独裁体制。随后,亨利八世没收天主教土地和财产,甚至通过废除修道院而抢夺修道院的财产。对于反对他集权独裁的教士,亨利八世全面迫害。其中,因写作《乌托邦》而出名的教士托马斯.莫尔是当时英国重要的政治人物,对于英国的发展和政局稳定作出显著贡献,也因为反对亨利八世作英国教会的首领而被处以死刑。

 

各国国王抢夺天主教财产之后,天主教自然变成黑暗的恶势力。如果天主教是好的一方,各国国王抢夺天主教的财产,岂不是变成邪恶的一方? 所以,天主教只有被描述成邪恶者,各国国王才能师出有名去抢夺天主教的财产。当大部分国王都行动起来,天主教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只能任人宰割。而且,各国的国王人多势众,一致强调天主教的邪恶和黑暗。随即各种书籍蜂拥而出,描写天主教多么邪恶多么压抑欧洲社会,让欧洲陷于天主教的黑暗统治之下。各国人民在国王的领导下反抗天主教的黑暗统治,获得了解放和光明。各国国王既抢到大量财产,又被视作正义者,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

 

历史一向由胜利者写成。在历史上,胜利者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暴力政权,取得胜利后,不仅抢夺失败者的财产,压迫或者杀掉失败者,还会授命文人提出各种理论支持胜利者进行歌功颂德。而且,胜利者指示历史书的编篡,大书特书胜利者的正义和英明,征服和荣耀;顺便说明失败者的邪恶和黑暗,被失败者压迫的人民水深火热,胜利利者打败失败者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所以,在主流文化领域中,不论历史书、理论还是文章,都不会明示胜利者在胜利过程中使用的各种阴谋诡计,各种邪恶手段,各种巧取豪夺,都是以正义美好的形象出现。

 

更关键的是,天主教财产的问题被尽可能淡化和隐藏。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将金钱置于主要位置。大凡自食其力者都知道赚钱多难,很多人为蝇头小利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人命,君主诸侯们为了金钱则能发动战争。但是,涉及到宗教改革,封建君主们的人性立刻逆转,完全变成人民福利的代表者。主流的历史书和小说很少提到,为什么天主教维持了1500年的黑暗统治能积累巨量的财富,而在宗教改革后,这些财富竟然如此轻松地被各国国王夺走,天主教作为黑暗邪恶的势力,竟然连基本的自卫能力都没有,那又如何维持1500年的黑暗统治呢?与之相对比,各国国王一声令下就征缴了天主教的财产,这种与黑暗势力的斗争显然太容易。而且,随着历史日渐久远,各种历史书自然强调天主教的骄奢腐败,各种对人民的思想桎梏和压榨,“不经意”地忽略各国国王联合起来抢夺天主教财富的事实。

 

人们习惯只看眼前而忽略长远。胜利者的历史往往很局限,通常只强调某一点,某个局部,或者很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和局部世界中,胜利者强调自己多么强大多么正义,装扮成社会拯救者,自我塑造成一代伟人。但是,真正的历史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事件的延续整体,只要把时间拉的足够长,真实的历史就会逐渐显现出来。真实历史不是主流历史书、小说和文章想法涂抹的历史,而是真正发生的后续事件,通过后续事件,人们可以撇开谎言追溯真实的状况。认识真实的历史,才能更清楚看到未来。

 

欧洲君主抢夺天主教财产是欧洲衰落的开端。天主教从自身立足开始到进一步对西欧和北欧的培育时间长达1500年,通过漫长的平稳培育期,欧洲形成世界无可匹敌的内在实力。不过,在抢夺天主教财产后,从17世纪初开始的三十年战争,标志着欧洲进入动荡和加速衰败期。到20世纪的二战后,仅仅300多年过去欧洲就变得极其虚弱,甚至无力自持自保,需要美国出手帮忙来防范落后的苏联的进攻。

 

在具体影响上,抢夺天主教财产从几方面影响欧洲历史进程,决定今天的世界格局: 第一,欧洲的内在实力加速损耗。天主教被抢夺财产意味着欧洲财富模式完全失控。欧洲多国国王抢夺天主教财产后并不善于内部经营,而是主要用于资助外部扩张。国王 将本国国民转为新教徒之后,开始动员国民参与到战争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各国国王将天主教在过去1500年积累的经济和社会的内在力量动员并且发散出来,在整个世界范围扩张。这种行为虽然让欧洲表面变得更强,势力遍及全球;但是,欧洲内在实力加速耗散,整个社会日益得外强内弱。

 

第二,内部战争严重消耗各国实力。各国国王在抢夺天主教财产后,不仅不会感到满足,而是获取财富的欲望更加强烈。各国国王为了自身利益,打破天主教主导时期的总体和平局面,为了利益争夺而实施越来越多的全民动员,相互之间发动大规模战争。从30年战争开始,随着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升级,各国的内在实力不断被削弱。

 

第三,天主教和新教的争端扩展到全世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天世界的格局。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西属尼德兰(荷兰)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探险,以航海实证地球为球体,并且占领大量海外殖民地。其中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成为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到中期,英法加速海外扩张,英国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新的日不落帝国。从19世纪后期开始,新教为主的美国进行扩张,通过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和冷战等一系列战争,成为统治世界的新罗马帝国,重新定义国家和世界秩序。

 

第四,国王抢夺天主教财产的行为创造重大历史先例,最终孕育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成为二十世纪的主要思想。在20世纪,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影响,欧洲各国进入不可遏制的你死我活战争,也因此成为两场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共产主义传到中国,从打土豪分田地开始(国王抢夺天主教财产的变形),以极端的方式演绎出最为残酷、最为邪恶的共产主义变化模式。

 

第五,现代科技和你死我活相结合,让欧洲走向自我灭亡。英国工业革命后,最优先发展的是军事技术,消灭敌人的效率日益提高。而且,欧洲的无神论思想日益流行,各国越来越强调你死我活的思想和观念。进入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和毒气等武器的发明让战争成为绞肉机,极大削弱欧洲各国的实力,并且让欧洲各国负债累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飞机和大炮主导战场把欧洲打成残垣断壁。而且,英法已经成为虚弱的没落帝国,被依靠半奴隶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纳粹德国轻松打败。随后,内在实力超强的美国介入战争,再联合苏联消灭德国。可以说,从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到1914-1945的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仅仅用了300年,就从野心勃勃走到无法自保。

 

第六,西欧整体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负担。二战之后,欧洲受到美国强大军事的免费保护、美国的天量经济援助、依靠美国市场的支持,才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但是,欧洲内部已经极为软弱和腐朽,即使不用支付昂贵的军事开支,自身仍然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长期依靠外部经济获利。虽然欧洲的收入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主要国家的防务支出由美国承担,美国再转嫁到世界经济中。

第七,西欧自身日益腐化堕落,并且腐蚀全世界。欧洲君主推动新教改革并且借机抢夺天主教的财产是欧洲无神论的重大开端,随着战争日益频繁和深入,欧洲也日益无神论化。二战后,欧洲全面无神论化,社会加速腐朽。进入21世纪,西欧各国民众陷入享乐主义,生育率持续下降,朝着罗马帝国消亡的方向演化。而在社会中,表现为主动吸纳穆斯林,面对穆斯林的高生育率和对欧洲社会的致命威胁视而不见,主动走向自我灭亡。更重要的是,欧洲作为世界当代思想的主要发源地,通过传播各种腐朽文化思想而腐蚀世界。欧洲还依靠腐朽思想的支持,销售各种代表腐朽的奢侈品,以腐蚀世界的方式获得利润,这虽然支持欧洲的经济,但是反映出欧洲内在力量更加衰弱。

 

为什么国王抢夺天主教财产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后果?  因为天主教财产是欧洲中世纪的多重象征。当天主教财产被抢夺时,反映出天主教时期的主导思想、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被肢解。虽然欧洲经济和科技得到刺激式发展,但是开始进入社会大倒退。中世纪上千年的社会平稳发展的模式被打破,动荡、战争和奴役成为欧洲的主导。战争集中毁灭社会经济,加速欧洲的无神论化,也推动变得腐朽没落虚弱。

 

基督教有两个主要的思想基石(两个最大的诫命):首先,尽心尽力尽意尽性爱上帝;其次,爱邻如己。这两个基石奠定了天主教在西欧的1500年发展进程。在爱邻如己中,兄弟和睦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耶稣基督说:“一国内部分裂,必会灭亡。一城一家内部分裂,也必定站立不住” 耶稣基督还训诫,“爱你的弟兄”,“当饶恕你的弟兄77次(或者707次)”。在四卷福音书中,耶稣基督说了很多话,遭到很多人的曲义解读,产生各种歧义。而只有关于饶恕弟兄,与弟兄尽快和好的部分,没有任何歧义。耶稣基督甚至强调,如果跟弟兄发生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要首先找弟兄和好,才有资格崇拜上帝。

 

崇拜上帝和弟兄和睦紧密交织,塑造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基督教教会是由人组成,只要有人就有矛盾。在《圣经》中,列出各种原则方法,帮助兄弟和睦相处。早在教会初期,圣徒彼得因为软弱,不与非犹太人基督徒共餐,造成非犹太人基督徒受到歧视。圣徒保罗明确指出彼得的问题,并且着手解决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基督徒之间的分裂。彼得诚心接受保罗的批评后,一直在教会内支持保罗。两人成为弟兄和睦的榜样,推动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部罗马教会既抵御东部财大气粗的拜占庭教会影响,也与东部教会和睦共处。即使在11世纪,东正教和天主教相互将对方逐出教门,但是仍然以弟兄教会相待。当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面临生存危机时,天主教号召十字军东征,保护君士坦丁堡和东正教会。 14世纪,法王劫持天主教教皇后,天主教内部发生分裂,最后也通过妥协的方式解决危机。教会内部矛盾的解决,让天主教能够有效打击各种异端,保证教会在基本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进而推动西欧社会的发展繁荣。

 

对于世俗君主/军事首领,天主教积极宣扬弟兄和睦的思想,减少战争杀戮。在历史上,当军队攻破城池后,往往会对城市发动屠杀和掳掠。而两军作战后,胜利的一方往往也会对失败的一方实施杀戮,或者将投降的士兵卖作奴隶。7世纪崛起的伊斯兰教,更是对被征服地区和投降军队大屠杀并且大量贩奴,作为征服和控制的主要手段。而基督教会从开始创建,就积极制止大屠杀和奴役行为。早在西罗马帝国晚期,野蛮人军队进攻罗马城时,罗马教会主教利用信仰的力量,积极与野蛮人军事首领斡旋,让其在破城之后不要杀戮。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天主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更积极在欧洲推广和睦相处的思想,以减少战争杀戮。封建君主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在相互战争中尽量减少对于平民的影响。 所以,虽然在中世纪时期西欧内部战争频繁,但主要是封建君主带领骑士和部分平民士兵相互战斗。一次战役之后,骑士的伤亡往往是个位数,同时对社会的影响也较小。即使知名的英法百年战争,也是封建君主之间的游戏,与平民关系不大。

 

通过弟兄和睦的思想,西欧社会实现修生养息,对经济发展起到基础作用。在公元7-9世纪,伊斯兰教兴起的200年内,对南欧地区持续进攻、杀戮和掠夺,导致南欧地区人口减少,一片破败。在其它地区,除了西法兰克国人口较为集中,经济有一定发展之外,其它地区仍然人口稀少,愚昧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首要任务是人口增长和民众教育。而不论人口增长还是民众教育水平提升,都需要和平的环境。由于野蛮人的军事首领普遍对基督教信仰虔诚,害怕无所不能的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基督教利用这一特点,操控军事首领/世俗君主,减少战争和杀戮,甚至减少战争对于社会的影响,让战争成为君主贵族之间的游戏。社会和民众则基本不受战争的影响,人口持续增加,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社会活动越来越活跃,经济也开始进入发展繁荣期。

 

教会内部的统一化,推动欧洲的均衡发展。在基督教早期,由于知识匮乏,西欧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半文盲。在基督教内部,教士的水平良莠不齐,基层教士的教育水平差。很多基层教士甚至对基本的教义都不了解,很容易受到异端的影响。而因为教士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基督教教育差异极大,也导致各地发展水平差异极大。从公元8世纪后期开始,加洛林王朝开始推行基督教的规范运动。加洛林王朝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吸收优秀学者,修订统一的拉丁文《圣经》。教堂和修道院都要设立学校和图书馆,以拉丁文传授七艺,确保教士的基础文化水平。另外,教堂/教会的建筑风格、艺术表现和音乐格调等,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明确。拉丁文作为西欧统一的教会和官方语言,从整体上促进教士的文化教育水平,促进西欧治理模式的统一,利于教会内部的领导与合作,促进优秀文化范例和治理方法的传播,支持西欧文化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天主教积累最大量的财富。在西欧和平与均衡发展的发展背景下,天主教成为最显著的受益者。天主教从三方面获得和积累财富: 1、信仰与教育,教士阶层不仅培养民众的信仰,还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天主教从中收取什一税(10%的信仰赋税)。2、社会管理职能,教士阶层作为主要知识分子阶层,在世俗封建政权中任职,帮助世俗政权保持平顺运作。社会管理与教育功能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天主教也能够获得更多的什一税收入。3、天主教拥有大量自治区域,实现经济聚集功能。在早期,教会逐渐获得和拥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不受封建君主的管辖。在教会土地上生活和工作的人群,是欧洲最主要的自由民群体。天主教拥有的土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农业土地,另一部分是市镇。其中,在教堂和修道院周围的小范围区域,形成不受封建君主/诸侯管辖的市镇。随着教堂和修道院大兴土木,手工业得到极大发展,支持市镇的发展。在教堂和修道院完善后,很多教士在修道院中进修,而且还有学校和图书馆的配套设施的支持。教会和修道院成为市镇的文化中心,进一步以文化知识支持手工业发展。文化知识和工具技术的发展,反过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市镇的自由经济特点和手工业发展结合,再支持市镇的商业贸易发展。 因此,市镇成为地区经济中心和跨区域商业贸易中心,地区经济日益向市镇集中。经济越集中,教会从中获得的收益也越高,这些市镇地产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天主教日益受到封建诸侯的敌视。随着西欧社会的发展,天主教的自治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成为切割封建诸侯利益的力量,也引发诸侯的日益敌视。天主教自治区从三方面引发诸侯的仇恨:1、与诸侯争夺社会人口,降低诸侯对农奴经济压榨的能力。在中世纪时,诸侯主要采取封建庄园经济制度,封建庄园中主要以农奴为主。而天主教自治区域中则是自由区域,由自由民组成。自由民与农奴相比,拥有人身自由、能拥有更多的个人财产。随着天主教自治区经济增长,一部分自由民成为中间的富裕阶层,即今天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起点。中产阶级对庄园农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让农奴渴望获得自由和财富。如果封建庄园对农奴压榨过多,会引发有能力的农奴找机会逃跑,到自由区域寻找发展机会。封建庄园只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加给予农奴的收益份额,留住农奴。封建主需要聘请礼遇高水平的教士增加庄园内有能力人员的待遇,并且提高农奴的整体待遇水平。这些行为意味着诸侯更大的金钱支出,不能高高在上实施统治。

 

2、市镇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虹吸作用,极大危害诸侯利益。市镇经济是知识密集型、手工业技术密集型和商业贸易密集型结合的经济。诸侯主要依靠封建庄园的收入,而封建庄园以农业为主。在市镇与封建庄园的经济交换过程中,市镇可以通过知识索要高价、手工业产品索要高价、外来贸易产品索要高价。反过来,庄园生产的农产品则无法索要高价,因为农产品并不稀缺。随着交换的持续,市镇经济获得利益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繁荣。而庄园经济则处于停滞,金钱在交换过程中越来越少。而且,市民除了缴纳什一税和人头税(相关管理费用)之外,很少缴纳其它税费,造就日益富裕的市民阶层。诸侯无法从自治市镇中获得税收,本身在心理上不平衡。而富裕的市民阶层让捉襟见肘的诸侯更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3、天主教对于西欧的统治,形成西欧的自由贸易格局,让诸侯难以获得封建利益。天主教通过信仰和教育、管理职能和自由市镇,对西欧形成实质的统治。尤其是自由市镇,既切割诸侯的管辖地,又促进西欧的文化、技术和商业贸易交往,加快西欧社会经济增长。而天主教利用统治地位和西欧支离破碎的政治状况,大力推行自由经济,促进西欧的经济增长。问题在于,封建诸侯主要靠地方税收维持,而关税是世俗君主的一项重要收入。而自由贸易虽然推动整体的欧洲经济,但是诸侯无法从中具体获益。随着自由贸易的饼越做越大,诸侯无法从中获益,对自由贸易的不满日积月累,对教会产生仇恨心理,需要找机会爆发。

 

新教改革成为封建君主的 经济突破口。在马丁路德提出《论纲》,并且与罗马天主教廷论战后,欧洲的天主教统一局面被打破。天主教廷内部分为两派,既有坚决反对的路德的强硬派,也有对路德较为友善的温和派。同时,在各地出现的不同新教派别中,相互之间也存在极为激烈的冲突。例如,著名的新教改革家慈运理(Zwingli)与路德持有鲜明的观点差异,两人基本无法相容。当新旧教矛盾激化,甚至新教和新教之间矛盾激化后,封建君主找到了突破口。在马丁路德与天主教论战时,更将矛头指向天主教的主要影响者——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北部诸侯结成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德语:Schmalkaldischer Bund),没收天主教会财产,驱逐天主教教士和支持天主教的诸侯,并且加强对路德宗的传播。

 

在宗教改革后,封建君主开始成为欧洲经济的主导者。随着教会分裂,新旧教相互攻击,封建君主趁机获利。封建君主按照自己的利益取向,接受或者修改新教。例如,马丁路德受到德意志北方诸侯的庇护,在教义上强调,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掌控。而德意志北部和北欧君主/诸侯大力推广路德宗,也就相应控制新教。因为路德宗主要致力于德语化的宗教改革,无法为英格兰国王所用。英格兰国王则自立国教,自命为教会首领。而其它不符合君主利益的新教,基本被封建君主排除在外。封建君主控制新教之后,开始替代天主教而掌控欧洲经济。

 

抢夺天主教财产是掌控欧洲经济的关键。总的来说,封建君主从三方面掌控欧洲经济:1、教会的什一税不再交给罗马天主教廷,封建君主获益;2、市镇经济是天主教财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封建君主没收教会资产后,等于将市镇划归自己。英格兰国王强力推行废除修道院的运动,并不是修道院本身有什么用处,而是废除修道院后,可以控制市镇经济,实施各种税收。3、完全掌控本地经济,强化封建经济模式,设立关卡,征收关税。其中,市镇经济是关键,如果市镇经济继续掌控在天主教手中,自然形成不受封建君主管辖的“飞地”,不论什一税、市镇经济本身还是征收关税,都将落空。而抢夺天主教财产,控制市镇经济,也意味着封建君主完全控制本地经济。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的关键转折点,西欧进入新旧教/南北大分裂阶段。三十年战争又被称为宗教战争,因为这场战争表面上以新旧教为主要分界线。在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因主要精力用于抗击伊斯兰教的侵略,在征讨部分诸侯后,看到新教已经无法遏制,因此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约》承认诸侯抢夺天主教财产的结果,赋予诸侯很大的权力,诸侯可以自行决定宗教归属,试图结束新旧教之间的冲突。但是,路德宗各国/地区的国王诸侯并不息事宁人,而是更积极为战争做准备。总的来说,德意志北方地区和北欧基本变成新教地区,而南方仍然以天主教为主。主要问题发生在新旧教交界的中部,忠于新旧教的民众相互混杂,开始发生冲突,而且冲突和暴力事件逐渐升级。以比方为主的新教路德宗诸侯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积极准备战争, 与南方旧教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王朝进行对抗。随着各种矛盾持续激化,终于爆发三十年战争,快速改变欧洲面貌。

 

三十年战争正式于1618年爆发。在此之前,天主教西班牙与西属尼德兰(荷兰)的八十年战争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以新教加尔文宗为主的荷兰试图独立,脱离西班牙的统治。1618年,波希米亚针对发生“抛窗事件”,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标志三十年战争爆发。波希米亚独立后,其军队向维也纳进军,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谈判。天主教同盟军起兵保卫皇帝,击退波希米亚军队,并且反攻至波希米亚。随后,在法国的幕后策划,以及英国和荷兰的军事经济支持下,丹麦出兵进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过,皇帝在战争中胜利,新教丹麦被迫签订合约,不再插手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事物。新教瑞典国王为了保护自己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在受到法国的资金支持后出兵进攻皇帝,并且在最初取得大胜。之后,皇帝联合西班牙盟军,大败瑞典军队,迫使瑞典军队撤出。最后,天主教法国出兵,与瑞典军队共同与皇帝作战。丹麦军队再次出兵支持皇帝,向瑞典宣战。随后,法国瑞典荷兰联军分别击溃西班牙、皇帝和丹麦军队,取得绝对的军事优势。最后,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双方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地区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三十年战争是截至当时欧洲历史上卷入国家和军队最多最血腥的长期战争。三十年战争与以往欧洲内部战争最关键的不同,就是以宗教的名义将大量平民卷入战争。在三十年战争后,除了法国从中得利,一跃成为欧洲霸主之外,其它参战国家都蒙受巨大损失。由于战争主要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爆发,给德意志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根据相关的数字统计,当地人口死亡超过800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些地区人口损失更达到三分之二。300多个城市和2000多个村庄被毁,无数教堂/修道院、工场、矿业被毁,大量土地荒芜,当地经济一片萧条。

 

神圣罗马帝国被肢解,哈布斯堡王朝对德意志地区的统治被终结。虽然战争双方名义上缔结的是“和约”,但是战胜国君主瓜分战败国君主的资产。例如法国和瑞典得到一些重要的经济区和港口,荷兰正式从西班牙独立出来,而普鲁士和萨克斯等德意志地区诸侯控制更大的地区。诸侯国可以自己决定本区内的官方宗教信仰,主要为天主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帝国皇帝的哈布斯堡王朝不仅失去大量领地,还基本失去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国的控制,其力量缩小到奥地利和匈牙利一带。 神圣罗马帝国从松散控制和影响的组织模式,变成封建诸侯林立,国家名存实亡的状态。

 

三十年战争后,西欧的君主/诸侯推行集权统治扩张自己的势力。战后,各战胜国君主加强集权统治,迅速扩张自身在社会中的势力,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国教以英格兰国王为首,实施政教合一的集权独裁体系。日耳曼封建诸侯也利用路德宗,推动半奴隶制军事化的集权体制,普鲁士是其中的代表。而且,封建诸侯在相对独立后,开始在行为上肆无忌惮破坏天主教时期的社会经济秩序,导致欧洲自由经济的大倒退。这些行为包括:1、强化半奴隶制经济,包括抓捕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等自由人,将这些人变成农奴或者半奴隶手工业者,意味着农奴制在德意志中北部地区卷土重来。2、强化军备与军队,将诸侯国变成军事主导的集权化单位系统。市镇作为手工业集中地,也从自由经济的枢纽地位,变成军事化集权经济系统的仆从,为军事化体制提供资金和装备;3、在边境设立税卡,征收关税。在诸侯林立的德意志地区,关税关卡重重,严重阻碍手工业商品交换,导致整个地区的跨诸侯自由经济交换严重倒退,也意味着德意志地区经济的整体大倒退。简言之,三十年战争后,直接受益的是封建君主/诸侯及其军事化集权统治,而自由经济急剧倒退。

 

自由经济倒退意味着民众生活陷入困苦。自由经济建立在民众的人身自由基础上,并且主要涉及民众的收入能力和税务负担。在天主教统治时期,随着手工业增长,自由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这些自由民在缴纳什一税、人头税和其它相关税收后,仍然拥有一定的经济剩余。这些经济剩余不仅够自由民的基本温饱,还能帮助自由民改善生活,例如能够支付得起更好的房屋。而随着经济增长,市镇中的房屋跟随需求增加而增加,市镇规模日趋扩大,商品也越来越丰富。而在封建君主/诸侯实施军事化集权统治后,大量自由民变成农奴等半奴隶后,意味着两方面的困苦生活:1、生产力显著下降,经济剩余减少。半奴隶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受到限制,与自由民相比,生产力显著下降,价值创造能力急剧下降,个人劳动的经济剩余显著减少。很多人的产出水平从中产阶级水平,下降到温饱水平。2、封建主加大盘剥,抢夺个人劳动的大部分经济剩余。本来大多数人能够处于温饱线以上的水平,在封建主掠夺之后,变成温饱线以下的水平,甚至经常忍饥挨饿.在两方面的影响下,很多民众的生活水平,从相对富裕的状态,下降到温饱线之下的饥饿状态。

 

三十年战争作为欧洲的关键转折点,法国起了主要的组织策划和推动实施的作用。三十年战争还被普遍称为宗教战争,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虽然三十年战争的主力是天主教的帝国皇帝与西班牙联合,与新教的波希米亚、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家地区的战争,让人觉得这是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的对阵。但是在背后,天主教法国一直进行策划、操控和金钱支持新教国家的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法国的天主教枢机主教阿尔芒.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既是新教国家战争行动的主要决策者,又一直进行外交斡旋,起到联合新教国家协调新教国家军事行动的作用。当瑞典失败后,黎塞留再次做出重大决定,直接出兵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作战。这样的行动意味着,三十年战争最终是三个主要天主教国家之间的对决,而瑞典荷兰只起到早期作用或者辅助作用。所以,宗教战争的名字与真实 的战争情况完全不符,而应当是天主教的法国操控和资助新教国家,打击天主教为主的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如果说宗教战争,只能说是天主教内几个主要国家之间的战争。

 

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天主教法国与新教国家合谋共同打击天主教势力? 为什么天主教的枢机主教黎塞留的决策致力于打击天主教势力,严重削弱自己从属的天主教廷? 

 

可以说,法国是决定欧洲形势转变的关键国家。在三十年战争中,法国的枢机主教的采取的立场和推动行为,反映出法国在西欧历史中的主要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欧洲的未来。不论欧洲内部的反复战争,还是主要的国际战争,不论欧洲的对外扩张,还是因为内战而衰弱, 都可以看到法国因素的作用。

 

 

201655

 

 

202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媒体转载请站内联系,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