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1. 手机版
  2. |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网站首页 > 中国经济分析 > 中国大陆经济分析

把通胀进行到底

2015-06-09 10:49:48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阅读

把通胀进行到底

 王尚一

 

圈里有两个朋友,都是上世纪90年代开工厂,2015年春节前夕先后关门。 其中一家2012年逐步亏损,2013年大亏,2014年苦苦坚持到年底,最终还是选择关门。这三年的持久战里,先后卖掉早年购入的3套房投入工厂维系生产,关门后全部资产剩一套房和两部旧车,以及卖厂所得的少量资金,辛辛苦苦18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另一家在2008年经济危机里损失80%的优质外企客户后,转战内资市场,在微薄盈利中坚守,2014年和一家大型国企谈项目合作,咬牙投入300多万改造车间更新设备,一切准备就绪,被突然告知合作终止,望眼欲穿的订单转瞬变成一场游戏一场梦。雪上加霜的是,一个客户此时跑路,300多万货款又打水漂,惊怒之下心力交瘁,遣散数百员工,关门了之。

 

这两家工厂基本可以代表当下中国实体经济的状况,也代表实体经济对中国的影响。真相是,在实体经济坚持的过程中,中国通胀被压低。随着实体大量倒闭,中国通胀将加剧,物资紧缺和货币泛滥共同作用,然后进入恶性通胀阶段。

 

从实体经济观察和分析整个中国经济,可以透视很多谎言,其中通货收缩是经济宣传的最大谎言。例如,中外财经媒体都强调,中国正在面临经济下滑、通货收缩,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实施货币宽松,用印钞防止通缩。提到通缩时,财经媒体往往引用中国统计局的数据,说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处于低位。民众看到统计局CPI的数据以及财经媒体的文章,跟着认为中国可能面临通缩。当然,只有以通缩的谎言为基础,才能得出“合理”的货币宽松结论,以此支持中国体制经济的运转。

 

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实体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类生活产品。产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产品供应,二是服务产品供应。在过去几年,服务产品的供应价格一直在上涨,反映出真实的通胀水平。例如,虽然很多超市的产品价格涨幅较小,网购食品的价格甚至下降,但路边小店的馒头包子面条都在不断涨价。月嫂和保姆的工资也在快速上涨,她们的工资体现真实的劳动成本,也反映社会通胀水平。不过,由于中国工厂众多,竞争激烈,导致物质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统计局大多针对物质产品价格采样,编制消费者物价指数,给人们造成低物价的印象。在这个印象基础上,媒体再强调经济下滑,物价将下行,误导民众认为未来将通缩。

 

但实际上,随着实体经济走向末日,中国不仅不会发生通缩,甚至不是温和通胀,而是恶性通胀。实体工厂大规模倒闭,社会上产品越来越少,多种生活日用消耗品将越来越短缺;人民币继续发行,即使按照相对保守的经济政策,中国每年至少印钞十几万亿人民币;各种苛捐杂税也在继续增加,这些因素叠加到已经短缺的产品价格上,只会造成通胀加剧。

 

在物资短缺、人民币越来越泛滥、苛捐杂税的共同作用下,恶性通胀将逐渐蔓延。印钞主要分配给体制核心利益集团,苛捐杂税是为了整个体制利益,经济下滑则主要由民众承受。随着经济形势恶化,大部分民众收入难以提升甚至下滑,人们陷入相对更加贫困状态。

 

在过去几年,实体经济越来越艰难,每年的形势都在快速恶化。大多数生产企业从利润丰厚,到有盈利,再到微利,最后亏损。实体经济一直是基础通胀的承受者。对于实体企业来说,通胀一直没有停止,钱越来越不值钱。

 

在生产企业,各方面价格一直在上涨。人工费用上涨的速度最快,每年都在增长,政府还一再上调最低工资。人工费用包括工人工资和社保,除了工资上涨,社保缴纳也越来越多,水电油气和交通费用等基础费用也在持续上涨,租用的厂房办公室租金也在快速上涨,各种税费也越来越多,包括提前征税、征收过头税,各种名目的罚款也急剧增加,所有这些都慢慢成为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而在统计局的数据中,只去记录少数降价的产品价格,而忽略人工上涨、各种基础上涨、服务上涨、租金上涨、税费罚款上涨,然后说生产者指数(PPI)下跌。

 

实体经济是控制社会通胀的主力,并且担负着控制通胀的代价。在中国,实体企业竞争激烈,即使各种成本上涨,也不敢随意对给产品涨价。在白热化价格竞争中,企业利润越来越低,直至亏损。到这时候,不少企业主还心存幻想,自掏腰包,留住员工,维持生产,保证不散摊子。就在企业主竭力维持生产、低价竞争、自身还亏损的过程中,整体压低产品价格,有效控制了通胀。

 

但是,在通胀的压力下,企业亏损日益严重。为了降低亏损,企业通过降低采购品质、减少生产工序的方式,压缩成本,以此维持低价。当消费者购买便宜货,享受低通胀时,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购买的产品价格低是由生产企业补贴和降低品质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随着实体企业无法承受通胀,消费者购买低价产品,产品不可能保持正常品质。例如,当牛肉销售成本一斤30元,猪肉市场价15元,而市场上的牛肉23元,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猪肉经过染色剂加工,假扮牛肉出售;二是进口走私牛肉,将国外的低价牛肉通过官方不认可的方式,运到中国销售。正常的肉牛养殖场面对这样的市场价必然巨亏,如果市场得不到及时改善,养牛场只能关门,市场上则充斥着假牛肉和走私牛肉。

 

淘宝和其他电商通过网络销售取代实体店,有效控制物价。淘宝和电商规避了实体店的装修、房租、水电、各类税费等成本,大力压缩产品售价。由于通胀,实体店成本持续提高,为了生存不得不高价出售以摊销成本,而网络销售直接颠覆实体店。

 

网络销售的便利性也极大吸引生产商,厂家直销越来越多。网络销售价格透明,一家淘宝店微利销售,很快引发其它淘宝店降价跟随竞争。随着淘宝和电商的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上以相当低的价格购物,对于控制物价指数具有关键作用。

 

电商对降低物价指数居功至伟,所以体制对电商青睐有加。所以,中国高层领导人多次召集电商开会,还亲自到淘宝村视察,姿态积极听取电商对经济的看法和建议,对电商的重视非同一般。

 

实体店主从自身收益出发,强烈呼吁遏制网络销售;地方政府从商业地产和税收考量,要求对电商征税,这些呼声都被忽略了。因为,国家控制通胀的意义,比实体店存活和地方商业地产收入重要的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网购快速席卷全国,为降低通胀立下汗马功劳。

 

网购掩盖短期通胀,也为长期恶性通胀打下坚实基础。网购的优势是降低产品价格,促进交易信息透明化,推广廉价产品。在非网购时代,一些生产企业利用信息差异,可以卖高价;企业创新后,利用渠道的时间差,也能把创新产品卖高价。但是网购普及后,一家企业打价格战,瞬间波及大片厂家,一起介入价格战。一家企业创新产品后,由于得不到有效知识产权保护,很快就被仿制出来以低廉的格销售山寨版。比如,苹果推出Apple Watch,仅仅几小时,深圳已经有店主在网上推出类似的廉价产品。

 

在网络时代的价格战背景下,几乎所有企业都不得不自杀式销售。结果就是工厂的设备折旧无法摊销、设备投资无法收回,创新投资更是为他人做嫁衣。

 

短期内,自杀式价格战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持续降低,但是这让生产企业无利可图,减少持续投资和生产的动力。现有企业在正常设备折旧基本完成后维修费急剧增加,不再购置新设备而选择关门。当大量实体企业倒闭,意味着大规模短缺的时代将要开启。

 

网购加速国内生产和实体商店倒闭,大规模压缩社会中的库存水平,也加剧将来的物资短缺。随着网购的发展,品种迅速向生活日用品延伸。网购为了降低成本,积极进行各种渠道采购。尤其是中国产品价格过高时,大量销售进口产品,挤垮国内的生产。例如,中国乳业是高价毒品工业,关键在于中国的乳业运营机制,或者说症结在于政府支持的乳品企业。而在网购普及后,大量民众购买进口乳品,减少对于国产奶的采购。结果导致中国乳品企业压低收购价、甚至停止采购,中国奶农大量倾倒牛奶,并且杀掉奶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实体商业越来越坚持不住,大规模关店,减小运作规模。

 

从民众个体的角度,由于网购越来越多,商业店铺的需求量减少,店铺倒闭并不是问题。但实际上,这些商业店铺都意味着本区域之内的相应产品库存,对于本区域的供应量具有关键意义。当店铺纷纷关闭的时候,区域的产品库存也快速减少。在过去,网购不盛行、经济增长的时候,由于店铺增加,实际上导致库存越来越大,甚至意味着库存增加。而网购则在推动店铺倒闭的过程中,加速库存快速减少。当大量实体店铺倒闭后,区域的库存也意味着降到危险的低水平。

 

随着实体企业和实体店铺加速倒闭,产品短缺状况重新出现,恶性通胀已经在酝酿之中。实体和店铺关门倒闭,都习惯低价处理库存,这个阶段产品物价会下降,畸形的低价。库存清完后,人们再想购买相应的产品,不得不付出高价寻找。

 

2013底到2014年,实体和店铺批量倒闭,大量清库存。进入2015年,短期内物价仍然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随着库存清理完毕,民众需求将逐渐超过生产和库存。随着经济下行,社会中的需求在逐步减少,库存清理之后,产品供应将很大程度出现断流。产品供应断流与需求的逐步减少相比,结果将是产品短缺。

 

根据生产和商业性质不同,产品短缺将从部分低值、高消耗的日用品延伸到较多种类的生活日用品,再扩大到其它产品类别。产品短缺的结果就是涨价,而且一旦价格开始上涨,速度很快。当快速涨价的产品种类逐渐扩大,恶性通胀就此开始。

 

电商态度变化和政府态度也将加剧通货膨胀。网购扩张过程中,电商一直在给网购补贴。京东通过持续烧钱扩张,然后上市圈钱,圈到之后接着烧,阿里巴巴宣布淘宝免费,淘宝用户无成本交易。这都属于电商补贴,降低消费者物价,而这样的形势不可持续。京东不仅要停止补贴,还要从中赚钱,产品必然要加价,或者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同价质次,也算涨价)。阿里巴巴通过淘宝排名收费和发展天猫,已经提高了淘宝和天猫商户的成本,而且未来阿里还会更多收费,以提高美股业绩表现。由于在过去,淘宝价格已经压到最低,不可能再继续转嫁成本。所以,当阿里巴巴对淘宝进行更多压榨后,只可能导致淘宝用户加价,更多转嫁给消费者。

 

在物流方面,网购量急剧增长后,政府企业也插手分羹,导致用户采购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随着商业地产大规模萧条,地方政府失去大量税收来源,就打起对网购征税的主意。随着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迅速恶化,必然会想方设法对网购雁过拔毛。各种成本最终都要层层加给网购消费者,反映出来就是物品价格上涨。这种物价上涨,都是真实社会通胀的还原,而不是过去虚幻的低通胀模式。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令中国的恶性通胀模式随时开启。过去数年,价格低廉的进口大宗产品和原材料很多,对压制物价起到重要作用。2014下半年开始美指持续上涨,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让进口产品变得更加便宜。进口产成品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占领,对降低物价起到重要作用。

 

问题在于,人民币跟随美指上涨过猛,导致出口企业遭到重创。如果人民币坚持不贬值,出口企业将大面积倒闭,外资加速逃离,导致中国没有外汇采购外国产品,物资短缺将全面暴露。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进口的大宗产品和产成品价格增长,成本的大幅增加将推动物价暴涨。

 

 2015年两会召开前夕, 《穹顶之下》横空出世,获得巨大民意支持,两会上顺势刮起环保风暴。会议中间,地方体制就开始对企业进行环保监察,要求工厂投资环保设备,以环保的理由加大对企业的惩治力度,这肯定又压垮一批企业。侥幸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必然会把环保成本以提价的方式转嫁给消费者。

 

另外,两会已经明确,必须积极印钞挽救经济。印钞将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灭亡速度,加速产品短缺时代的到来,恶性通胀正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2015320

202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媒体转载请站内联系,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