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1. 手机版
  2. |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网站首页 > 中国经济分析 > 《中国网络股》

中国网络股(四)

2015-09-09 16:37:32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阅读

现实是个石头(节选)

王尚一

 

随着血汗工厂经济的萎缩,娱乐化造成过度消费后,反过来对中国权力经济起到瓦解作用。娱乐化的基础是收入,只有持续的收入才能带来持续的娱乐化,才能支持中国权力经济。在娱乐化推广中,大多数社会群体通过借债实现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透支未来消费能力。血汗工厂的加速萎缩导致社会民众的收入能力下降,削弱还债能力,更削弱消费能力。

 

在中国社会中,50-60后群体普遍知识贫乏、技能落后于时代,除少数依附权力经济的个体外,大多数人的收入仅够维持温饱,无力多余消费。

 

70后是最有经济实力的阶层,一部分人具有较强的收入能力,也是主力消费群体。但是这个阶层上有老下有小,尤其是养育孩子的费用高昂,随着血汗工厂经济萎缩,这个群体的收入也在减少,压缩消费。

 

80后是娱乐化的主要接受群体,收入也普遍超前消费,乐意做房奴,同时80后群体也进入婚育年龄,孩子的负担日益加剧。80后的整体竞争能力弱,受到经济萎缩的影响更显著,即使节衣缩食,不少人已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啃老习以为常。

 

85-90后缺乏获取经济收入的意愿和能力,消费能力也相对较低,啃老的现象更加普遍。在消费能力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更多选择上网这种极为低廉的消费方式。越习惯上网,反过来也越缺乏其他消费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显得趋于繁荣,支持网络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同时,权力经济的收入来源加速减少,面临瓦解。

 

在居民消费萎缩的过程中,网络销售异军突起,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权力经济中,房地产是地方权力的关键支柱。地方政府希望房价永远上涨,成交量永远上升,相关税收永远增长。中央权力持续印钞,房价获得持续上涨的基本动力;而社会娱乐化导致人们不再关心印钞造成的通胀造成自己财富缩水,积极贷款买房炒房,在通胀中收获财富保值和增值的喜悦。房价上涨也推动房租上涨。同时,通胀造成各种原材料、水电油气和人工的持续上涨,地方权力经济加大各种税费和罚款的力度。

 

随着房租和其他费用上涨,各种实体商超和小商店的成本压力日益增大。为了生存,实体店提高商品售价,一些电子产品市场更是以次充好以旧充新,假冒横行,实体店销量日益萎缩。

 

4万亿推出后,房地产价格暴涨与城管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大幅推高实体店成本,支持网络销售进入急速扩张期。电商的网络销售利用上述机遇,实现迅猛增长。其中京东和淘宝(阿里巴巴)根据不同的模式,成为网络销售的两个主要代表。京东主要模仿Amazon模式,建立没有店铺的百货商店与实体的大型商场和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淘宝则模仿Ebay模式,建立众多小商家和消费者之间买卖的平台,与各种实体小商店竞争。随着网络销售建立主导地位,实体店铺大面积倒闭,有力瓦解地方权力经济。

 

京东和淘宝各自复制美国网络销售模式。京东主要从电子电器产品起家,从早期较为原始的交货与支付方式开始,规避北京较高的房租,获得初期的消费者认可和业务成长。随着京东的发展,引入战略投资大规模扩张。京东的扩张依靠烧钱实现,规模越大烧钱越多,更大规模的融资后更大规模烧钱。在美国上市后,京东通过烧钱扩大销售网络,仍然继续亏损。而且,由于销售网络的扩大意味着综合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越大,所以综合亏损难以缩减。

 

为什么京东的亏损持续扩大,不论中国国内资金还是美国资金都还义无反顾投向京东?投资者也许认为,京东将变成另外一个Amazon,在中国这个具有远大前景的市场中,具有相应的潜力。与此同时,Amazon进入中国后,首先因为定位不清晰,其次因为烧钱的胆量太小,被远远抛在后面。

 

京东通过烧钱上市进而上市烧钱,获得表面辉煌。如果不改变经营模式,例如对商品提价,只能继续扩大亏损。当投资者不再投钱,京东将面临随时倒闭的危机。问题在于,电商竞争惨烈,京东难以通过提价弥补亏损,因而也就难以摆脱倒闭的结局。其他Amazon类型的电商,并不比京东强多少,也在通过烧钱参与竞争。这种竞争局面属于典型的囚徒困境,在惨烈的竞争中,走向共同失败。

 

与京东相比,淘宝获利丰厚。淘宝模仿ebay模式,利用中国特殊环境,很快超越ebayebay模式成熟,操作透明,经验丰富,并且将美国经验直接搬入中国,合情合理,但是没想到对ebay买账的中国商家并不多,导致ebay不温不火。淘宝发展起来后,人们才意识到ebay的实际操作问题:首先,ebay对商户收取服务费用;其次,ebay对商户要求是正品,否则会取消商户的交易资格。

 

ebay相对应的是,淘宝宣布对商户永久免费,同时不对商户销售的产品做限制。淘宝的决策极其符合中国国情:第一,免费政策迎合中国人心理,绝大多数中国人关注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长远,只要看见免费午餐,就不顾一切扑上去;第二,不限制产品迎合中国血汗工厂经济,血汗工厂的特点是小散乱,毫无知识产权保护,淘宝不限制产品成为血汗工厂产品重要直销途径。

 

由于淘宝和ebay的两点关键差异,竞争优势立现,商户纷纷涌向淘宝。与实体店相比,淘宝商品的价格非常低廉,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淘宝平台迅速扩张,成为网络交易的主要平台。

 

淘宝规模做大后,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和客户评价系统,完善金融支付方式与网络评估方式,进一步刺激淘宝的发展扩张。2009-2010年后,淘宝已成为大中城市中高知识和高收入人群的主要购物方式,2012年后快速扩张到中小城市的部分人群。例如,部分年轻人把实体店当作试衣间,试穿后记下合适尺码再到淘宝下单。

 

淘宝的规模够大商家够多后,阿里巴巴开始实施索引排名制。如果商户想排名靠前,必须点击量足够多,如果不够可以花钱购买。由于淘宝平台商家众多,不少商家花钱提高排名,期望获得更大销售量。阿里巴巴通过销售排名获得不菲利润。

 

随后,阿里巴巴推出天猫,所谓的网上品牌商店。天猫的准入规则很苛刻,进入的商家必须缴纳高额的进店费,还要给阿里巴巴分成。与ebay相比,天猫的条件也苛刻很多,但是由于淘宝的规模和品牌号召力,商家积极进驻天猫。为了让交易向天猫倾斜,淘宝找借口甚至无理由关闭一些在淘宝上客源积累多、交易额高、却不给阿里巴巴交钱的店铺。阿里巴巴通过天猫运作获得利润。

 

网络销售对地方商业经济和地方权力经济造成沉重打击。网络销售的特点是通过网上的集中销售,越过地方批发和零售环节,直接把产品从工厂送达仓储和终端客户。在网络销售过程中,除了淘宝获利,消费者买到便宜货,生产商获得销量之外,其他环节基本无利可图。看上去网络消费猛增、工厂销售提高、存货库存消化,一派繁荣,但实际等于把地方经济中的一部分掏空,消费链只剩下生产端和消费终端。

 

网络销售扩张严重挤压实体店销售,导致地方的批发市场业务减少,实体店接连陷入困境和倒闭。批发零售环节的众多商户利润减少、亏损或者破产,大量从业人员失业,沉重打击地方商业经济。

 

商业地产是地方权力经济的重要支柱,商业地产困境令权力经济明显被削弱,商业萧条加剧商业地产的空铺潮。在商业地产发展之初,销售策划者提出“一铺养三代”的口号,引导商铺投资者,获得极好的效果,推动商铺价格猛涨。在高价商铺的推动下,各地的商业地产疯狂开发,形成极度过剩的新增供应。

 

经过市场培育,“一铺养三代”的观念在民众脑中固化,即使供应严重过剩,新开发和销售的商铺冷清,但是很多人仍继续投资。地方政府则通过地产的相关税收,获得丰厚的收入来源。

 

随着网络销售压垮实体店,即使老商业区也开始空铺,让不少投资者信心动摇,采取观望态度,导致商业地产销售艰难。地方政府在商业地产销售的收入急剧减少,地方权力经济受到重大打击。

 

2013年底,互联网货币基金异军突起,显著影响金融领域,对地方权力经济和血汗工厂造成致命打击。金融是中国权力经济的命脉,引导经济方向的指挥棒。在中央金融政策导向下,社会资金通过银行系统,以梯级分配的方式,集中流向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经济。大体上,银行从社会中吸储后,主要把资金投入铁公基和房地产,再向钢铁水泥建材汽车等产业疏散。这些领域和行业投资规模巨大,资金回收期漫长,需要低利率的资金支持。

 

在中国,这些领域的投资效率极低,大部分资金打水漂无法归还银行。银行无法回收资金,资金无法流转,造成社会资金链断裂。从2013年开始,资金链断裂全面影响到银行,导致银行陷入困境,银行间拆借利率急升。

 

以余额宝(阿里巴巴旗下)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看到机会,从小储户中筹集资金,投资货币基金。小散户直接把资金以活期储蓄的方式存在银行,每年只有0.35%的利息,而资金汇集到余额宝后,余额宝与银行谈判,以大额存单的方式再存到银行,让小散户的收益达到年息5%以上(2014年),而且小散户从余额宝存取方便,每天都能看到收益。

 

2014年春节后,小散户大规模存款搬家,把钱从银行取出存到余额宝和其他货币基金。在货币基金的推动下,其他存款工具利息也全面提高,导致银行的吸储利息急剧提高。

 

货币基金以活期为主,甚至比小散户具有资金优先权。当银行吸储利率成本全面提高后,甚至比房贷利息收入都高,直接和显著的结果就是全面控制房屋按揭贷款。大量银行储蓄短期化,也让长期贷款难以实施。房贷紧控导致房地产销售下降,沉重打击已经相当虚弱的地方权力经济。

 

除了房贷之外,银行也大幅收紧其他铁公基和产业投资贷款,导致相关项目的进程明显减缓。房地产无法得到银行贷款后,大规模转向民间,以高利贷的方式筹资。高利贷虽然在短期解决少数房地产建设的问题,但是也让房地产陷入泥潭。2014下半年开始,中国民间高利贷全面爆破,无数房地产烂尾,大量参与高利贷民众损失惨重。

 

另外,在银行控贷和高利贷盛行的资金困境下,铁公基和其他房地产建设停滞,加剧钢铁煤炭建材等等上游行业的困境,相关地区的企业大量陷入绝境,全面减薪、欠薪和裁员。

 

银行自身资金紧张,加快从私企抽贷,导致私企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倒闭。到2014年底,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全面崩溃之态势,只有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能获利。阿里巴巴作为余额宝的主要控制者,在推动中国权力经济和血汗工厂经济垮台的过程中,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

 

随着血汗工厂和中国权力经济瓦解,社会进入去娱乐化进程,网络经济也陷入困境。中国网络经济属于虚拟经济,虽然与实体经济有一定差别,但是仍然基于实体经济。当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网络经济也进入下坡路。

 

总体上,网络经济的下降与社会经济下降的方式和顺序类似,都按照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发生。当经济变差后,民众的主要反应是去娱乐化,也就是越来越严肃地面对人生。去娱乐化就是想法缩减开支,同时尽量增加收入。缩减消费的过程从缩减奢侈品开始,进而节衣缩食,直到只剩下生活必需品,甚至生活必需品消费也极力压缩。

 

奢侈品是出于个人爱好可有可无的大额支出。在网络经济中,奢侈品包括高价的网游特殊装备、网络体育赌博等项目。在整体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智力越弱的群体越早花光手中的现金。在网络经济中,花高价购买网游装备的群体是智力最弱的群体,他们花光现金后也无力再购买网游装备。网游的装备销售急剧下滑,相关网游收入也降低。即使人们继续打网络游戏,也倾向于选择省钱的游戏。

 

同样道理,当人们越来越拮据,也会减少网络赌博,影响网络的博彩收入。随着经济明显转差,实体企业效益下滑,投向网络的广告也大量减少,百度和大多数门户信息网站和交互网站的收入随之下滑。网络购物迅速从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和县城普及,购物人群从高消费人群向低收入人群普及,反映出民众通过网络购物缩减开支的趋势。

 

很多人在淘宝购物,也在降低购物的产品档次,进一步削减开支。这种模式代表一个趋势,最初网购本身只是降低购物成本,进而消费降级,随之节衣缩食。网络销售规模继续扩大,更多原因是全面延伸到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实现县镇和边远地区的新增销售。根据京东2014年第四季度的财报,京东通过小城市用户的大量增加,获得销售的大幅增长,也说明网购的销售趋势。

 

进入2014年,经济进一步下滑,民众更加节约。不仅实体零售店销售一蹶不振,甚至根据众多淘宝商家的反应,淘宝的销售也急剧下降。这个现象说明销量越来越集中到更少的卖家,打消小商户新进入淘宝或者在淘宝加强推广的意愿,从基础上动摇淘宝的发展空间和收费基础。阿里巴巴上市后,马云号称淘宝和天猫在1111的销售创出新高。但是,根据大中城市的不少重度淘宝消费者的反映,消费金额减少或者明显减少,不难推断增加的销量主要来源于更广泛地区的新增用户购买。之后,天猫上出现大量退单,也说明当天存在不少虚浮交易,马云公布的增长数字有一定水分。

 

从上述状况不难看出,网购的销售增长潜力已经耗尽。根据中国的权力经济和血汗工厂经济结构,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更低,而且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弱。当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减少,偏远地区的网购消费增加,说明网购发展基本饱和。中国经济持续转差,大中城市的消费将急剧减少,偏远地区也无力消费,网络消费将面临更快的下降。

 

从消费品种角度,社会中消费者的普遍特点是更多从电商购买大米、牛奶等基本食品,不仅更便宜,而且送到家门口也更方便。从销售的角度分析,基础食品的网络购物意味着电商虽然有销售额,但并没有利润,同时严重削弱实体超市的营收。

 

另外,民众集体节衣缩食的结果是淘宝和天猫等销售可有可无产品的网店日益萎缩,愿意给阿里巴巴交钱的商家急剧减少,阿里巴巴的营收急剧下滑。另外,京东、一号店、新蛋等电商的销售越来越集中到低值、高重量产品上,同业竞争更加残酷,无法止血。

 

随着中国经济全面崩溃,中国网络经济也必将崩溃。中国的网络经济属于消耗型模式,支持自我毁灭型的中国经济。在中国特色环境下,大多数网络公司通过危害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潜力,实现自身的利润成长。随着网络经济的成长壮大,网络公司的明星企业越多,也越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没落。从这个意义上,当阿里巴巴以强有力的形象进入美国,创出纽约股票交易所最大IPO,正代表中国经济全面崩溃。

 

中国经济全面崩溃是个过程,起点是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崩溃,继而开启中国社会崩溃,再进一步向世界范围传导。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网络股还能维持表面运转,没准表现得相对稳定。但是在某天,当世界突然吃惊地发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已经彻底崩溃无可挽回,他们会疯狂清空中国网络股,这种行为将使中国网络股全军覆没,无数人的投资归零。所有的中国梦都在失火的天堂里化为灰烬,归于虚无,如同太阳落山后,绚丽的晚霞变成更加阴沉的黑暗。

 

 

202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媒体转载请站内联系,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