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1. 手机版
  2. |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网站首页 > 中国经济分析 > 《中国实体经济走向末日》

中国实体经济走向末日(四)

2015-08-25 13:27:3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阅读

第一章/第二节  金融指挥棒(节选三)

王尚一  生于0715

 

 

金融危机往往以突然崩溃的方式爆发,再通过经济系统的传导影响实体经济,又引起经济危机,整个传导过程为:金融危机爆发→市场上消费者停止消费/银行惜贷→企业大量产品库存积压/应收款项收不回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减少生产/裁员→消费者停止消费/银行惜贷→……→经济危机与大萧条。

  次贷危机蔓延到世界后,人们立即采取行动。欧美消费者捂紧钱袋,停止买房买车,减少消费,实体得不到订单大量产品库存,相互之间信用欠账状况严重恶化,同时银行不再放贷反而抽贷,导致实体雪上加霜,大量企业减产裁员或者倒闭,作为消费者的员工更严厉控制消费,这进一步导致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实体经济急速循环萎缩。


  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虽然CCTV2“直击华尔街”坚持说中国经济没受到明显影响,事实上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中国沿海出口加工长雇佣数亿劳工为世界市场供应各种中低价产品,也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危机爆发后,大量出口加工订单锐减或者消失,不得不减产或者停产,相当一部分加工企业倒闭,部分地区倒闭高达40%。出口急刹车造成正在火热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内地的资源能源生产急剧减缓,两方面的经济急刹车导致中国经济急剧下滑,中国体制系统处于危机中。

 

1980年末开始,中国体制已经将自己的命运与经济增长挂钩,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2008年中国经济其实已经放缓,不过被奥运会掩盖,奥运会后,中国经济的疲态明显表现出来,经济失去亮点。在股市,按照上证指数,中国的股票市场从高点下跌,幅度达四分之三左右,大量中国股民亏损严重。在房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交迅速萎缩房价迅速回落,房价继续下跌中国房贷危机也将发生。

 

让体制尤为恐惧的是,内地农村到沿海务工的2亿多青壮年农民工提前返乡无事可做,内地经济急刹车也富余大量劳动力,体制必须想法给3-4亿的青壮年找到就业机会,否则这些人长期失业对社会稳定是极大威胁。

 

当出口滑坡、铁公基减少、房地产价格下跌、内地经济停滞、股市大规模暴跌尤其是数亿青壮年失业,诸多因素累积形成一枚不定时炸弹。举报 回复 2008年底,中国政府急迫地宣布了世界上最大的刺激计划4万亿。实际上,体制在宣布4万亿之前已经开动印钞机,由于传导因素,印钞在2009年中期才显出效果,到2009年底效果显著。

  在国家政策的配合和推动下,印钞出来的资金主要进入铁公基和房地产,相关群体获得巨大的利益。2009年春节,北京街头出现大量100万元以上的无牌进口豪华车,可以看作离体制最近的人已经获得收益;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北京房价小幅回升,下半年持续上涨,继而疯涨。

  根据离体制核心的远近,其他地区的房价也在渐次企稳和上涨。中央表态后,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雄心勃勃的刺激计划,但地方体制没有印钞权,只能利用中央体制印钞的机会从银行贷款。到2009年底,铁公基和房地产开始狂欢,随后带动股市显著反弹,内地体制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建筑市场就业。

  盛宴并不长久。2010年初,我对相关经济现象分析后,总结为大规模通胀一触即发,随后进一步分析,为了防止通胀,体制必须从大水漫灌的大规模印钞放水,收紧成为分类滴灌的持续小规模印钞。

  尽管体制不断收紧,通胀也不可遏制。2010下半年后,体制看到通胀的苗头显露,被迫实行紧缩政策。由此很多人认为中国将经历通缩,经济应该以防止通缩为主,实际上由于金融影响的累计效应,2011年后,即使体制严格控制资金投放,哪怕社会资金链断裂,仍然无法遏制持续的通胀。

举报 回复


  社会资金链断裂后,金融业作为中层桥梁整个向铁公基和房地产行业倾斜。铁公基和房地产代表体制经济部分,是中央体制和地方体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房地产,房价扣除建筑成本后的差价,超过80%都以各种税费流入地方体制的金库。

  中央收紧印钞后实施严格的分类滴灌策略,随着印钞比例减少提供给地方体制的资金明显减少,地方难以再从银行贷款,导致正大规模花钱的地方体制陷入困境。

 

然后,地方体制首先利用信托方式,建立城建投资公司,间接从银行贷款。当投资公司的债务负担过于沉重,地方体制通过银行理财项目,以房地产的名义向个人募集资金,解决地方体制开销。

  最重要的是,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输送管道,通过贷款的方式强有力地支持地方政府。银行通过哄骗威逼等方式,持续从实体经济抽回资金,加速实体资金链断裂,同时银行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支持民众购房。银行通过从实体经济抽贷,再贷给按揭购房者,直接支持房地产,间接支持地方体制。

   在金融业的支持下通胀持续走高。金融业持续将资金注入铁公基和房地产,推高整个社会的基础价格。4万亿后中国高铁建设规划2万公里,大量火车站升级改造。 从2008-2012年,高铁投资分别为4168.47亿元、7013.21亿元、8340.69亿元、5863.11亿元和6309.80亿元,总投资近31700亿元。高铁系统大量从日本等国家采购材料价格昂贵,工程中既得利益者的分利行为进一步提高造价,比如一个高铁车厢里厕所的装置就需要几十万元;更重要的是高铁的运营费用极为高昂,包括必须大量进口各种高价耗材,因此高铁工程完工通车后,必须用高昂的票价来抵扣各种成本。

  同样道理,金融大力支持房地产致使房价大幅上涨,进而推动房租价格大幅上涨,房地产开发日益疯狂,占据城市周边的良田,让城市周边无地可种,必须远距离采购运输蔬菜和副食。蔬菜运输在路途上遭遇出行问题,进入城市必须经过批发市场到一级零售再到二级零售等各个环节,又涉及到各级房地产和城市税费,最后蔬菜终端售价可以达到产地价的十倍到几十倍。随着铁公基的日渐豪华房地产价格上涨,物价只会上升,不可能下降。


  与此同时,物价还在通胀中,除了基础的粮食价格没大幅上涨外,其他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这些成本上升的结果是,人们必须要求更高的工资才能够生存。另外地方体制的既有欠债更多,运营成本更高,需要从实体征得更高的税费,维护体制的消耗。

  体制自身面对越来越高的通胀,更加严厉地控制资金投放。在新增资金总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强调盘活资金存量,也就是尽可能挖掘现有储户的钱。盘活存量意味着进一步挖掘民众的钱,金融系统可以更集中地为铁公基和房地产输血。
  
  实体经济既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也越来越难以卖出产品,资金链面临枯竭,随着加速倒闭,剩余的实体规模越来越小,这些实体却不得不承担越来越庞大的铁公基、房地产和政府税费成本,也就是说,残留的实体不仅需要支付日益增长膨胀的总量费用,还需要担负倒闭的实体本该承担的费用,这种双重的通胀和负担将快速压垮更多实体,进一步加速实体倒闭步伐。

  2014年实体经济进入一个临界点,越来越衰弱的实体正被越来越庞大的体制压垮,或者说,实体的整体绝境正在临近,而金融领域的社会资金链枯竭和高利贷的疯狂已经预示了这个结局必然来临。

 

 

202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媒体转载请站内联系,否则追究法律责任。